當前位置:首頁 > 成功案例
有機太陽能電池(OSC)以低成本、輕量化和柔性等優勢吸引廣泛關注,但其效率和穩定性受限于活性層形貌對加工溶劑的敏感性。傳統鹵代溶劑加工雖性能優異,卻因環境危害難以商業化。本研究設計新型受體材料 BTP-TO2,透過結合 OEG 側鏈,實現鹵代與非鹵代溶劑間穩定形貌并達到約 19% 的高效率,為 OSC 的高效、穩定與環保化提供新路徑。 1. 研究成就與看點:本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受體材料BTP-TO2,該材料在各種溶劑中處理后,都能形成相似的活性層形貌,并始終保持在19%左右的高功率轉換效率 (P
一、研究成就與亮點此研究實現了具有 1.01 eV 帶隙的窄帶隙 Cu(In,Ga)Se2 (CIGSe) 太陽能電池,經認證的功率轉換效率 (PCE) 達到 20.26%,創下同類電池效率的新紀錄該電池展現了 368 mV 的低開路電壓損耗 (Voc,def),并在四端迭層結構中貢獻了 10% 的絕對效率,同樣創下新高。這些成就主要歸功于研究中提出的三階段奈米級控制策略:通過在吸收層生長最后階段添加鎵 (Ga),在 p-n 結區域內形成 Ga 前梯度,有效抑制 Ga 和銦 (In) 的相互擴散
有機太陽能電池 (OPV) 作為新一代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明日之星,具備重量輕、能級和吸收可調等優勢。近年來,多組分策略在優化 OPV 光電性能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。然而,在已優化的二元共混物中添加額外組分,通常會對其形貌產生負面影響,進而降低器件性能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本研究提出了一種雙添加劑策略,通過液體添加劑 1,8-二碘辛烷 (DIO) 和固體添加劑 1,4-二碘苯 (DIB) 的協同作用,精細調節多組分體系中復雜的形貌。這項策略的關鍵在于利用 DIO 和 DIB 對受體和施主固化動力學的不同
一、研究成就與亮點本研究旨在提高基于二聚體受體(DMAs)的有機太陽能電池(OSCs)的性能,設計并合成了兩種新型的DMAs,分別為DC9-HD和DYSe-3。DC9-HD和DYSe-3擁有幾乎相同的共軛骨架,這使得它們在混合時具有良好的兼容性,并促進了高效的電荷生成。將DYSe-3引入到PM6的二元混合物中,最終實現了19.4%的功率轉換效率(PCE),這是迄今為止單結二聚體受體基OSCs的最佳性能。研究顯示,這種三元混合物的開路電壓(Voc)為0.898 V,短路電流密度(Jsc)為27
研究成就與亮點復旦大學梁佳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題為“Metal chalcogenide electron extraction layers for nip-type tin-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”的研究論文,成功地以金屬硫屬化物 Sn(S0.92Se0.08)2 作為電子傳輸層(ETL),應用于 n-i-p 型錫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,顯著提高了器件性能。與傳統氧化物 ETL 相比,Sn(S0.92Se0.08)2 ET
一、研究成就與亮點本研究通過將發光單元引入聚合物受體的骨架中,成功降低了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(all-PSCs)中的非輻射能量損耗(?Enr),從而顯著提高了器件的開路電壓(Voc)和功率轉換效率(PCE)。與基于PM6:PYDT的器件相比,基于PM6:PYDT-CzP-9的all-PSCs的?Enr從0.188 eV降低到0.183eV。這種降低歸因于電致發光外量子效率(EQEEL)的提高。PM6:PYDT-CzP-9器件的EQEEL比基于PM6:PYDT的器件提高了18%(8.4×10?4vs